English | 中文

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浅论中国钢管业如何拥抱互联网时代

时间2015-9-4 16:35:39    阅读

“+互联网”与“互联网+”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传统行业以既有的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改造传统行业旧有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这是“互联网+”。国内企业一般从“+互联网”起步,走向“互联网+”。

    我国钢管行业从10多年前便开始在企业内实施信息化、自动化与工业化融合,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互联网思维和计算机技术,进入了“+互联网”阶段,现在应当向“互联网+”进一步发展。

    国内对互联网思维有争议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既在中国流行,又争议不断。这是因为,虽然人人都在说“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但都不能明确给其下定义。互联网应用于各个行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深度,因而,各人的理解和诠释也就不同,甚至有的进入了误区。

    例如,在钢铁行业,钢贸商对钢铁电商平台是“又爱又恨”。所谓“爱”,指的是钢贸商也通过电商平台买卖一些钢材;所谓“恨”,指的是电商平台目前低价销售,对钢贸商形成了冲击。有的钢贸商认为,在市场需求低迷的形势下,钢价已经跌至20年来的新低,再多的电商平台也无济于事。不过,也有人认为,电商可以有效消除钢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具有很大的优势。

    又如,有人把互联网思维诠释为重视用户、重视把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要实现各种沟通的零距离、降低交易成本等。但这些思维其实是今天所有产业要成功都必须具备的,也是基本的管理思维,并不一定要戴上“互联网”的帽子。

    所以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传统产业转型的利器,而不是神器。这种观点进一步暗示:企业的确有必要利用互联网工具,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新组织和经营形态,但是没有必要将互联网思维“神化”。如国内有的金属流通行业的大型企业就坦言,对于钢铁电商而言,互联网只是手段而非本质。对此,有专家将其与互联网的关系归纳为“+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下“+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在哪里?

    互联网思维在国内非常火爆,甚至出现了“恐慌性崇拜”。然而,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或懂得了“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呢?

    如果说“互联网+”是互联网向商业、医药、金融业、传媒等产业由“新”向“旧”的突入式地扩张和整合,那么“+互联网”则是传统行业以既有的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顺势创新。

    这种观念上的区别,使得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似乎是“两张皮”。例如,仅从刺激信息消费的作用来看,通过电子商务改造流通模式,或不难推动内需外需的增长。然而,有些流通企业的体制创新却没有因此有大的突破。目前,国内传统企业引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多是“+互联网”形式。例如,有的钢贸商就采用“实体店+互联网营销”。从发展阶段来看,企业须要从“+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因为如果不能通过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进而提振不景气的经济形势,则互联网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到极致。而这正是现在我们不仅主张着眼于互联网,而且还更多地注重于“互联网+”的关键之所在。

    由此,德国高度重视的工业4.0,美国特别倡导的工业互联网,日本重点关注的科技工业联盟,均说明“互联网+”的新技术优势、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以及包括资金激活在内的优势,一旦和传统产业既有的存量优势融合起来,势必更容易产生爆发性增长。

    在美国,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50%。相比之下,我国的互联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至少10年以上。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2014年《衡量信息社会报告》里,中国ICT水平排名仅第86位。一些传统业务公司虽然贴上了互联网或“互联网+”的标签,但技术创新能力不高,钢铁行业包括钢管业在内的多数企业,除了开展电子商务之类的互联网交易之外,很少有“互联网+”的拓展。因此,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是当务之急,是钢管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互联网+”未来空间无限

    李克强总理稍早时候在福建省考察时说,“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那么,如何拓展“互联网+”未来的空间?中国互联网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何在?如何迎头赶上?

    从“已知”来看,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的热情集中在对原有生产力资源的消费上,比如2013年以来最时髦的O2O模式(“线上线下联动”,即线下看商品,线上采购),相当于把现代生活方式(打车、订餐、旅游、购物、订机票、订车票、买房、租房……)的各个方面在互联网上走一遍,但这些都是在现代基础设施上叠加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服务完善,其弱点是对基础设施的改变不足。国内有的钢贸商也认为,钢铁电商不可能改变钢材市场的供需关系,仅仅是改变了钢铁流通而已。这种做法只能归为“+互联网”。

    从“未知”来看,真正有生命力、可以不断自我“进化”的互联网系统,是要把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优点,和网络时代的互联互通优点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系统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财富分配、社会阶层流动上都具有正循环效应。举例来说,刚刚起步的钢铁电商已经察觉到,钢材不同于一般可用快件递送的生活日用品,还没有一个好的盈利模式。迄今为止,全球还没有一家成功的钢铁电商平台。这也引发了钢铁电商发展模式的百花齐放。再如,有光伏产业链公司拟涉足“互联网+”,打通智能发电(光伏电站)、能量采集(电表)、能耗分析(用电管理系统)、能源管理(储能、充电站运营、合同能源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将新能源电站与互联网有机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能源互联网产业链。

    总之,目前各个行业都在探索与互联网相融合,但都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未知”。

    中国钢管业如何拥抱互联网

    中国钢管业拥抱互联网时代的路线图:由“+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嬗变。

    如同国内对互联网思维存在争议那样,中国钢管业对此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有观点认为,“中国制造2025”主要适用于机械制造行业;“互联网+”使钢管企业信息都暴露在网上,企业会泄密等。

    实际上,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我国钢管行业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的骨干企业已经有不少,只不过按照互联网发展趋势,要进行补充完善。然而,有些企业还处在半自动化阶段,不要说离工业4.0很远,连3.0都达不到,因而要“补课”。否则,有“互联网+”,也就有“互联网-”,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企业必将被“互联网-”即互联网浪潮所淘汰掉。

    互联网一方面需要极深的产业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又能促进产业技术的进步。O2O企业已经认识到,要利用自身系统的技术优势,设计引入“分布式电商”,以ERP系统为基础与线下超市进行深度融合。其实,多年前许多钢管企业早已实施了ERP。

    应当看到,钢管互联网与一般广义概念的互联网有共性的一面,即追求通用网络的实现;而制造业包括钢管互联网还有个性的一面,即坚持追求专业自治系统的建立,形成了专业性和结构复杂性的思维运势。

    举例来说,为了解决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的适应性以及增加底层生产过程的信息流动,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RM提出了“现代制造执行系统”,重点解决车间生产问题,即MES系统(MES是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的缩写,定义为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的工业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美国MES系统在我国一些钢管企业中如宝钢和宝鸡钢管等实施约有十多年了,构成了钢管企业内部信息网络(4级或3级)的核心部分。其中,宝鸡钢管目前在焊管车间生产线已经实现了全线每个工序可视化自动监控,从管理层电脑和领导层手机联网,进入了“+互联网”阶段。

    现在,钢管企业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将ERP、MES系统和PLM有机结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工具,将上下游相关行业企业的信息系统联接,在10年内基本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钢管产业生态体系。在现阶段,由“钢管+互联网”向“互联网+钢管”嬗变是一个必然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大数据的建立需要钢管行业不断搜集、整理和更新,要成为数据库有一个较长期的积累过程。

    要有互联网思维,也要有产业思维

    中国传统产业,包括钢管业在内,亟需创新升级。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对低成本发展中国家与高科技发达国家都丧失竞争优势的窘境。创新需要互联网新思维,重视互联网很重要,但不应导致人们忽视基础产业。

    “互联网+”是将虚拟生产与现实生产相结合,实现劳动者、机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好地连接。这些新思维的主要着眼点与发力点仍然是产业,是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来升级产业,包括升级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组织形态,产业仍然是根本所在。

    然而,基础科技研发时间长,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成功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产业升级又和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对接有关。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政府需要有严谨的产业思维和产业战略、科技战略,在基础产业和高新产业之间须有合理的分工。要扎扎实实地发展基础制造产业,包括钢管业在内的钢铁等基础产业。
上一条:钢铁产业困局如何化解?
下一条:乾亿金属制品精密钢管生产近期排产计划